top of page
  • 白色的Facebook圖標
  • 白色的YouTube圖標
  • 白色的Instagram圖標

偏鄉教育-台灣的偏鄉教育困境

張若語 Mina Chang

Updated: Sep 19, 2022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04 優質教育-

教育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偏鄉的定義

在教育部的定義下,偏鄉學校乃指「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或數位學習不利地區之學校」。

交通

學校所在地之海拔高度、學校距最近火車站之最短行車距離等。

文化

學校位於山地鄉或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否有文化特殊。

生活機能

學校所在鄉(鎮、市、區)的人口密度、郵政及便利商店資源。

數位環境

學校所在鄉(鎮、市、區)之行動通信基地臺數目。

社會經濟

學校低收入戶學生占該校學生數之比率。


偏鄉會依上述的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等條件再分為「偏遠」、「特殊偏遠(特偏)」和「極度偏遠(極偏)」。


 

Photo by Zeyn Afuang on Unsplash

目前偏鄉的困境-環境

・沒有足夠的學習機會

在2013年1月兒童福利聯盟所發表的台灣偏鄉弱勢學童學習貧窮分析報告中 有七成(70.3%)偏鄉學童認為未來無法跟上國中的課業,二成半(24.8%)在小學就出現不想升學的念頭。

在環宇國際文化教育基金會的文章中有提到偏鄉弱勢學童的教育資源不足比例高達71.5%,與優勢學童相比相差16倍以上並且在十二年國教上路之後,不僅比的是要會唸書,還要會很多才藝、社團活動經驗,甚至需要比賽得獎。


・師資的不足與高流動率

TFT創辦人劉安婷說:

「《經濟學人》前幾年的封面故事,研究了世界非常多教育投資的做法跟策略,了解怎麼樣的教育投資策略是最有報酬率的。這個『報酬』當然不是談金錢的報酬,而是學生在『學習』上的報酬。研究發現,投資報酬率最高的教育策略,都是只有『老師』才能做的事情;如果只是一味增加學校的硬體,不會直接帶來學生的學習成長。」

目前偏鄉的困境-家庭

・家中經濟程度不足以支付學童的教育費用造成偏鄉家庭下的兒童在學習上缺乏支持與關注

在公益交流站到偏鄉庭中月收入未滿 2 萬元的則高達 68% 。


・無法支撐孩童學習的家庭結構

1. 單親、隔代與新住民家庭,家長普遍是勞工、藍領階級,相對來說教育程度較低。

2. 為了支撐家庭經濟,家長普遍需長時間在外工作,犧牲陪伴與教育孩子的機會。

在公益交流站,這個網頁中有提到「經濟資源不足,只是偏鄉最淺的問題」真正的問題長久地存在於失能的家庭。


獨立評論—在原住民家庭中的教育體系可能面臨與主流文化的差異,而和主流學生產生文化對立,造成學習意願低落、適應困難。

家庭的變動往往導致原住民受挫而放棄學業。我觀察到,有些原住民父母在求學階段就生下孩子,這些年輕父母需要到外地工作以維持家計,使得孩子長期缺乏陪伴,甚至有的變成單親家庭,家庭變動有可能造成原住民學生輟學、求學意願低落。


Photo by Karthikeyan K on Unsplash

目前偏鄉的困境-孩子們的心態

・偏鄉孩子們對於「偏鄉」的自卑感

「在經濟問題之外,更嚴重的是他們身為偏鄉弱勢者的自卑感,並因此耐挫性低,這又導致他們無法與社會接洽,造成惡性循環。」

政大東亞所碩士-黃益中先生與一般大眾有不一樣的論點在於他認為台灣目前的偏鄉困境既不是硬體設備的不足,不是教育資源貧乏,而是偏鄉教師的流動率。目前台灣的教師徵選體制是採用聯合徵選但是這種系統最後卻會導致分數不足的教師會分派到偏鄉,而後僅第二年就有大量的調校率,為了減少這種情況,他認為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措施,包括採行教甄加分制度和減少行政負擔,如此便能相應的減緩的師資流動的問題。有時候對於偏鄉孩子們來說長期的陪伴,無疑比成績的拉伸還來的重要許多。


SDGs中的第四個目標導向是優質教育(Quality Education),核心目的是為了確保全民擁有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在這個目標上台灣政府以十二年教育來保證台灣學童的受教權益但是卻還是有9.35%的台灣學童無法接受到完整的教育體系(取自2021的資料),其中包括幾大原因,例如:家庭結構的不穩和偏鄉地區教師召聘不足而這些因素將直接性的影響到許多學童的學習在起始點上就與他人不同,成為較落後者。


 

SDA17 豐山足球英語教育營 活動照

而我們有採訪到一位在偏鄉教書的老師,並且詢問了以下四個問題來對於偏鄉教育有更深刻的了解。


Q1:您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偏鄉議題的?

A1:偏鄉教育為一個複雜的議題,不只牽扯到學生本身的問題,更有學校師資不穩定與背後家庭的支持。


Q2:您是否認為學習資源不足是主要導致普遍的偏鄉學童的學習能力較弱的原因?

A2:軟性資源(外在資訊、家長的引導)的匱乏—對於都市的孩子們來說得到除了學校體系之外的訊息、知識是較容易於偏鄉地區的,偏鄉學童們的知識來源依然多來源於課本、老師等,但這卻恰恰限制住了孩子們對於問題的思考能力與國際觀。


Q3:您覺得家庭結構的不穩和偏鄉地區教師召聘不足。這些因素是主要造成偏鄉學童無法接受到完整教育的主因嗎?您是如何看待的?

A3:教師資源不足的確是偏鄉問題的其中之一。雖然政府已有規定偏鄉老師需在該學校服務起碼三、四年但教師人數依然偏低,這會造成一位老師需同時負責除了本科教學外的其他行政事務,龐大的行政事務會容易熄滅原本老師教學的熱情也易出現支撐不了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家庭結構不穩也的確是偏鄉教育中有時會發生的問題,但並非是偏鄉學童無法接受到完整教育的主因,在某些原住民家庭中接受教育不一定是最主要的事情所以在學習上孩童並不會非常積極。


Q4:您認為如何有效的改善現今偏鄉學童的教育狀況?政府、大眾以及當地偏鄉該做什麼?

A4:政府需開始多多去跟當地偏鄉地區的學生與教師溝通來做實際的了解並進而處理,而不是只是一昧的把資源丟到偏鄉去,如此便完全失去了資源補助的意義了。


 

我們認為學習資源不足和與都市教育的差距是主要構成偏鄉教育困境的主因,並且政府補助將是較適當的改善方法,但是其中也會產生幾個問題。例如政府機關的抗拒、計畫不具完整性…...的性質問題。


教育的確是永續發展的關鍵,但是也不免會有許多政府與大眾立場不同的問題,所以我們認為除了單方面的依賴政府的補助以外也同時可採取讓退休老師去偏鄉教學,以及由各色民間團體開始進行全台灣的大規模募款。以民間進行主動性的行動,進而讓政府重視台灣偏鄉的問題並且增加對於偏鄉地區的輔助。


身為一位受過完整教育福利的高中生,我無法想像全台灣居然還有9.35%的孩子們無法接受到完整的教育體制,並且也想盡全力集結身邊的資源與力量去幫助這些孩子們能夠體驗到完整的教育福利。這本身就是他們應得的,從來都不該因為身處的環境與家庭而受到限制與枷鎖。

 


Comentários


Follow Us on Instagram:

Find Us On

  • Facebook
  • YouTube
  • Instagram

@sdagenda17

©2022 b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17.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